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馬歆Cyndi

《精選文摘》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心理韌性



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就說過,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


尼采,現代西方哲學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曾說過一句格言——“凡殺不死我的,必將讓我更强大”。


這些學者先哲們所傳達的含義,都指向了一個與我們人生息息相關的因素——心理韌性。


那什麼是心理韌性呢?


「心理韌性」,就是從逆境、矛盾、失敗甚至是積極事件中恢復常態的能力。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有時候你並不知道终點在哪裡。


你只能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向前跑。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因為一路上可能没有人給你喝彩助威,也没有人和你並肩前行,唯一能夠讓自己走得更遠,走得更久,並且走到最後的,靠的是你的心力,也就是所謂的「心理韌性」。


 


1


心理韌性賦我们的三種能力



心理韌性是一個人在人生中需要具備的關鍵素質,它預示著你在不同的生活狀况下,都能夠擁有蓬勃的生命力。


一般來說,心理韌性賦予了我們三種能力。


第一種能力,就是一個人的復原力。


就是當一個人在痛苦,挫折,磨難,失敗等等各種壓力的挑戰下,他依然能夠復原,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一個人在人生中必然經歷很多風雨,所以他的自我調適的復原力就非常重要。


具有復原力的人,能夠在面臨困境的時候不抱怨,並且迅速地平復内心的焦躁不安,從而可以從容地面對現實,靈活應對。


就像過去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你動不動就會因為不順心而哭鼻子,但隨著個人的成長,你在面對各種困難的時候,往往會更趨於平静,這就是因為你的復原力越來越强了。


第二個能力,就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


這就是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所說的Grit,就像小沙粒一樣,無論你怎麼碾壓,它都不變形。


安吉拉說:“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經歷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


想一想我們曾經的校園生活,同學們彼此之間在智力上相差其實並不大,人與人之間更大的差距,其實是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堅毅程度。


那些真正願意花時間去理解課本,做好練習,及時總結反思,一路堅持到底的人,才更容易成為學習上的贏家。


第三種能力,就是一個人創傷後的成長力,也就是之前我文章裡闡釋過的“反脆弱的能力”。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曾講過一個故事。


他跟奇虎360的CEO周鴻褘聊天,問他覺得3Q大戰(360跟騰訊之間的商業戰)誰贏了?周鴻褘說,雙方都贏了,因為他們兩家企業都具備超强的反脆弱能力。


當馬化騰發現讓網民站隊“二選一”的時候,竟然會有很多人選擇360,這一下子把馬化騰给打醒了。


他過去以為靠著錢多流量多去打壓别人,讓别人怕自己,就可以維持江湖地位,但現在不行了,他得擁化變化,重新改變策略,所以提出了半條命原則——我們只留半條命,把另外的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


後來騰訊開始投資,京東在618,雙十一掙了很多錢,騰訊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它是第一大股東,而之後投資滴滴,也是第一大股東。


所以經過這麼一戰,騰訊從過去一個帝國轉型變成了一個生態,具有更牢固的護城河,這就是騰訊反脆弱的表現,一個壞事讓它變得更加强大更加開放。


而周鴻褘自己因為3Q大戰,差點被抓起來,但是事情結束後,他的知名度暴漲,360也成功上市。


變化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看似平静的大海表面,下面往往是隱匿的波濤洶湧。


如果我們没有在收到打擊創傷之後依然奮起成長的反脆弱能力,不敢擁抱變化,主動尋求改變,那我們就很容易在危機之下走向消亡。


心理韌性賦予我們的這三種能力,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適用這個真實的世界,更好地發展自我,實現自身價值。



 


2

高心理韌性者的三大特質



每個人因為生活經歷、生活習慣的不同,其自身的心理韌性高低也有差異。


全球知名市場數據研究機構CB Insights通過研究101家創業公司發現,導致創業失敗的20大主要原因中,7項與團隊心態有關係。


不管是創立特斯拉的馬斯克,或是一直引領華為前行的任正非,大部分國内外卓越的成功創業者除了在自己的領域有著絕對專精之外,也有著同一種共性——强大的心理韌性。


作為一個高心理韌性者,他們都擁有什麼樣的重要特質呢?


1. 有積極的認知風格


所謂認知風格,就是我們對事物的一些習慣性的分析判斷。


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


就像沙漠中兩個迷路的人,都只剩了半瓶水。


一個人說 ,慘啦,只剩半瓶水了。另一個人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


結果,前一個人倒在了離水源僅有幾百米的地方,而後一個人憑著半瓶水走出了沙漠。


高心理韌性者往往就是那個積極看待半瓶水的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一己態度的自由,就是我們可以採取積極的認知風格去看待眼前的人事物,從而做出一個更有價值的人生取捨。


此外,高心理韌性者也因為這種積極的認知風格,有著較其他人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生活中有情緒的波動很正常,關鍵在於當我們遇到消極情緒的時候,是否能夠很快地復原。


你可以想一想,當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第一反應到底是消極地抱怨,陷入到自責的情緒裡,還是積極地面對,讓自己重拾平静的心態?


2. 有較强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覺得自己有用,覺得自己能成。


我們很多人往往自我效能感比較弱,常常不夠自信,不太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


而這樣的心態往往又會進一步讓我們發揮失常,陷入失敗窘境,形成自我效能感弱的惡性循環中。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有著不一樣的態度,最後成敗很關鍵的一點,在於他的自我效能感。


1506年,明正德元年,三十多歲的王陽明,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驗。


他因為上書替人求情,得罪了借新帝得勢的太監劉瑾,不僅入獄,緊接著還被貶到貴州龍場。


在赴龍場的途中,劉瑾還派人追殺王陽明。這讓王陽明一路忐忑,到了杭州後,精心設計了一场自殺:將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進了錢塘江,還在岸上留了封遺書,寫明自己無意苟活於世,於是選擇投江自盡,這樣才得以擺脫追殺。


這時候的王陽明對生活心灰意冷,對人生不抱希望,想要從此隱遁江湖,不問世事。所以他登上一艘商船到了福建,在上岸投宿的時候,意外碰見了一位故人。


這位故人是曾和王阳明畅谈一夜的道士,了解了他在遭遇如此大打擊後厭倦官场,想隐匿山林,就劝王阳明要考虑周全,毕竟抗旨不遵会累及家人,另外还给他算了一卦。


这一卦叫「明夷卦」,道士给的解释是「主体正遭逢劫难,但一定不能輕言放棄,而要像周文王那樣,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因为黎明很快就到了」。


看了卦象,聽了这番劝解,王阳明放弃了隐遁的想法,也重新拾起對生活的信心,很快就赶往龍場赴任。


而龙场悟道,独创心学,平定叛乱等等各种功绩,都是在他看了卦象之后发生的。


為什麼王陽明的人生因為一卦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原因在於他重建了自我效能感。


一開始,他也像很多人一樣,抱怨蒼天不公,难逃厄运,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当他理解了「明夷卦」的含义,就突然像是一個偷看了人生剧本的人,相信上天给自己的种种安排都是為了成就自己。


這種信念讓他的心境发生了逆转,能够將各種磨難都常态化。


别人眼裡的艱難險阻,都是生活為了成就他而出的一道道題目。


他就像是天選之人,一路前行,不再畏懼,而这不仅仅在于他理解了生活的真諦,更源於他自身較强的自我效能感。


生命就是一場解决问题的旅程,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完成答卷,给出獨一無二一的答案,如此,你的人生才会充实而富足。


3. 有强烈的内控意識


一個心理韧性较强的人,他是有强烈的内控意识的。


也就是任何事情都是由自己决定,自尊心比较强,有目标,有追求,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内在的自我,不被波动的外在所影响。


這個世界發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有很多,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是坏事,并不会每件事情都順風順水,如你所愿。


而我們需要明白,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只关注我们能控制的东西。


有强烈的内控意识,就可以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并且有智慧区别以上两類事情。


而這樣的一种思想,就来自于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


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一个叫做“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方法,这方法就是主张我们关注我们能够控制的东西,做好我们自己。


書中有一个例子,说他在坐地铁的时候,发现自己钱包被偷了。钱包里有身份证,信用卡等各种证件,而去补办肯定是非常费劲的。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会自责,愤怒,未来好几天的生活都会活在郁闷之中。但是匹格里奇这时候却习惯性地启用了“斯多葛控制二分法”,他就想,钱包被偷这件事情他是没办法控制的,那只能接受,而钱包已经丢了,我就应该关注那些能控制的部分,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然后,他就选择好好度过这一天。本来他已经和朋友约好晚上看一个演出,结果他根本不受钱包被偷的影响,看计划好的演出,吃该吃的饭,生活一点也没受影响。


匹格里奇的斯多葛哲学主张,其实就是去修炼自己的内控意识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因为他知道外界和他人我们是控制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做好我们自己。



当你为自己构建了积极的认知风格,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内控意识的时候,你的心理韧性自然就会提高。


而成为一个高心理韧性者,你将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把该做的事情做成。



3

如何提升個體的心理韌性?



根据前面我们对心理韧性及其重要特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个人的心理韧性。


1. 與大脑合作,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個人自我效能感强,他就一定能够抗住各种压力,挫折和打击,甚至他会把各种压力、挫折、打击当作一种证明自己自我效能感的机遇。


想要提升效能感,就是要和大脑紧密合作。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往,协作,从而实现人生的高效能。


人脉固然重要,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合作关系,其实并不是外在与他人的协同交流,而是你與自己大腦思维之间的和谐运作。


就像有時候,我們被老师逼着上台發言,這時候内心是慌乱的,总会有个声音怯怯地在给自己打退堂鼓,脑子里空白一片,你只好硬着头皮站到台前,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说上几句。


這時候,你无法跟大脑思维紧密合作,相反,恐惧羞愧的念头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从而逻辑混乱,词不达意也就理所当然了。


如果你是一个懂得跟自己的大脑思维紧密合作的人,你在上台前会懂得调整心态,给自己鼓气,甚至在演讲之前,你就已经在头脑里演绎了一遍自己该如何面对这种场面,你将不再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而是游刃有余从容淡定,并最终突破局限,把事情做好。


这其实就是在通过与大脑的紧密合作来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获得更强的心理韧性。


针对对于大脑的认知,我们可以把以下四个步骤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从而更好地与大脑协同合作,进而突破自身局限,获得自我效能感。


步骤一: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步骤二:把要做的事情和快乐联系起来

步骤三:观想事成的画面,不断在大脑里演绎要做的事情

步骤四:将要做的事情内化成习惯


2. 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 · 德伟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出来的,与之相对的是僵固型思维。


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模式为我们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进而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具有成長型思维的人,他们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投入热情,教育,努力和坚持来发展自己的品质才能,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的心理韧性就更强,愿意迎接挑战,越是在困境里做得越好。


在成长型思维的驱动下,这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拥抱新变化,认为错误和失败在所难免,所以总是敢于直面和克服挫折。


3. 提高自我調控能力


延迟满足的实验大家应该都听过。


桌上有棉花糖,然后给一群孩子两个选择——

  • 你可以马上吃一颗

  • 你如果忍住不马上吃,阿姨会给你两颗棉花糖


这个实验就是要看这个孩子在追求更好的奖赏过程中,能不能忍住自己,这就需要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


而这个自我调控能力和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社会地位以及社会成就密切相关。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发现,自我调控能力其实跟肌肉力量一样,是可以锻炼的。


锻炼肌肉,你锻炼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大。自我调控能力也一样,不断去挑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自己的意志力,然后能够适应起来,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心理韧性。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去锻炼自己的自我调控能力:


  • 坚持一项健身运动

当你在坚持体育锻炼的时候,就是让自己去不断挑战自我,做自己不想做,不甘心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持之以恒我们就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 目标想象

能够把两颗糖和一颗糖的区别想明白的小孩,他们往往自控能力就会增强。


所以,当你很明确自己的目标,时刻能够想到自己有更远大的追求,你就能够有更强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挫折。


  • 專注于心流体验

当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身心合一,那就说明你自己有很强大的自我控制力,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这个此时此刻的感受,那就是一种正念,一种心流体验。


而你心流体验的时间越多,你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越强,心理韧性也就越有弹性。



最後的話



罗曼·罗兰曾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呢?


它有幸福,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痛苦……


而一個人想要真正地把人生活明白,需要的是一种强大的心理韧性,在人生的沉浮里,勇敢地做出选择,面对成败。

共勉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